建瓯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省级农产品
质量安全县工作自评报告
按照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单位评估验收的通知》(闽农质监函〔2023〕362号)的要求,2020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在强化属地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体系、执法检测到位等方面全面开展落实。截至目前,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达到预期目标,现将创建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瓯市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任务完成情况
(一)依法履行属地管理责任
1. 强化组织领导。一是成立了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及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在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领导配合抓的工作机制。二是农业农村局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乡镇、街道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全市218个行政村各配一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创建工作格局,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保障。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内的成员单位职责清晰,落实到位。市财政局负责筹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牵头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市发展改革和科技局负责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主体功能区规划;市公安局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嫌刑事犯罪的查处;市市场监管局负责市场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的监管、检测、执法工作;市卫健局负责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配合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市应急局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理。
2. 侧重绩效考核。按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任务纳入我市各成员单位的绩效目标考核,考核分值占到重点业务工作考核分值的5%以上。
3. 推进规划引领。一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主体功能区规划,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三品一标”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方面重点推进。二是印发《2020年建瓯市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施方案》(瓯政办〔2020〕23号),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部署会、推进会,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度工作计划。三是建瓯市农业农村局制定《2022年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的通知》(瓯农〔2022〕71号)、《建瓯市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与一品一码追溯制度并行实施方案的通知》(瓯农〔2020〕19号)、《关于开展2020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考评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质量抽检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等,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认真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和农业部门的监管责任,力争茶叶、蔬菜、水果、畜禽等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4. 落实经费保障。市财政局认真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经费保障工作。2021—2023年纳入财政预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经费共计13.5万元。
(二)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
1. 建立监管名录和“黑名单”制度。一是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将全市428家种养殖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纳入监管名录。二是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建瓯市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公开生产经营主体违法信息,有效震慑了农产品生产经营领域违法违规主体,积极营造诚实守信、安全生产、守法经营的社会氛围。
2. 开展企业监管人员培训。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种植、养殖环节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及从业人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我市采取专家讲座、观摩学习、以案说法、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相继举办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生产主体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生产记录及操作方法、三品一标认证、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等培训班63场;累计培训种植、养殖环节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从业人员2900多人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告知率、培训率达100%。
3. 强化生产过程控制。一是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种植养殖大户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与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种养殖大户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700多份,并加强对承诺企业履行责任的监管,督促其率先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承担起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道德使命,责任告知率达100%。二是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强化农产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培训,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相继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培训班、村级动物防疫工作培训班等培训班共63期,累计培训3850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规范管理,提升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经营理念与能力。三是落实生产记录制度,市农业农村局印制了“建瓯市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本”2000余册,全面落实生产记录档案制度,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管理、农兽药休药期(安全间隔期)等规定。四是督促屠宰企业落实流向登记制度。在市区牲畜定点屠宰场建立检疫申报点,实行批批检测。一方面对每一批进场屠宰的牲畜进行活体检疫和“瘦肉精”检测,检疫不合格的牲畜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检疫合格的牲畜允许进场屠宰,全年检测“瘦肉精”样本2500多份;另一方面对牲畜屠宰后,对肉品开展检疫和检测,对检疫检测不合格的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检疫检测合格的,在肉品上盖检疫合格章,并开具检疫合格证明,准许入市销售,并对肉品流向信息进行详细登记。
4. 严格产地农产品自检。一是通过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督促企业履行自检责任,开展产品自检工作,依托各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对辖区内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委托检测,落实了委托检测工作。二是通过产品抽检、日常巡查对全市屠宰企业实行畜禽进厂(场)检查、产品出厂、畜禽屠宰和肉品检验,产品质量追溯、缺陷产品召回、信息报送、无害化处理,卫生消毒、安全管理、品质检验员岗位管理等“十项制度”和五项记录,养殖场养殖档案等各项记录落实情况进行重点检查,督促企业落实进厂查验、肉品品质检验和瘦肉精检测等制度。认真开展产地检疫,规范合理设置产地检疫报检点15 个。严格按产地检疫规程实施检疫,2022全市共检疫生猪21.84万头、家禽44.17万羽。严格实施屠宰检疫,2022年共屠宰检疫生猪3.66万头、家禽27.69万羽,市区定点屠宰上市猪肉检疫率达100%。三是加强违禁药物和农业投入品监管检测。认真开展生猪“瘦肉精”专项整治,以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残留为重点,加强违禁药物检测,2022年在屠宰、养殖环节共检测“瘦肉精”样品 1100头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开展兽药使用环节专项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 240人次,检查养殖场(户)80个次,指导业主科学、安全用药,并做好兽药采购、使用等记录。
5.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一是认真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宣传活动。结合我市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会议,加强对全市兽医干部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及养殖大户的培训,签订规模养殖场守法经营承诺书40多份。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相关规定,我市督促备案的规模化养猪场全部完成了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改造或新建工作。根据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财政厅关于转发《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无害化处理经费补助相关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闽农计〔2012〕169号)文件要求,做好生猪规模化养殖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及监督、统计等工作,确保无害化处理资金补助落实到位;确保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2022年我市共确认上报无害化处理生猪2.22万头,发放给规模化养猪场无害化处理补助经费177.6万余元。三是加强规模养殖场日常监督检查和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查。重点对规模养殖场、定点屠宰场的动物防疫条件进行审查,对达不到动物防疫条件的责令限期整改,督促动物养殖场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厉查处不按规定建立生产、免疫、清毒,饲料、兽药(兽用生物制品)使用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记录档案的违法案件。2022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40人次,监督检查养殖场所 80 个次,牲畜定点屠宰场(点)4个次。
(三)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
1. 严格市场准入和监管名录。为切实保障我市农业投入品安全, 我市采取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检查和监督抽查措施,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违禁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一是依据《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种子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农药、肥料、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市场准入和监管名录制度,对进入我市的农药产品开展生产许可证、农药标准证、农药登记证等“三证”的检查核验,对肥料产品进行登记证号和备案号的检查核验,对种子产品进行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检查核验,目前已完成全市400家农药、肥料、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经营门店投入品的检查核验,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300多份。二是依据《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制定了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对全市符合要求的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场所进行登记备案和日常监督检查,对兽药产品依据兽药生产许可证进行检查核验,对饲料产品依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证进行检查核验,目前已完成全市23家兽药经营店和23家饲料经营门店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检查工作,未发现无证生产和冒用登记证生产兽药和饲料行为。
2. 强化农药肥料规范经营。一是落实农业投入品购买索证索票制度、经营台账制度。为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从农资市场规范化管理入手,以农资经营门店为单位,经营主体资格合法、落实农业投入品购买索证索票制度经营台账制度、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农资进货渠道正规、接受公众监督、严格危爆品管理、推行绿色放心农资、积极配合监督管理、落实电子台账制度等内容。二是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处理体系,制定了《建瓯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坚持“谁生产谁回收、谁销售谁回收、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负责、农户参与、补助驱动,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让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有法可依;三是100%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制购买制度,并纳入农资监管平台实现了网上监管,严格落实申请、审批程序,对符合条件的经销商发放高毒农药或硝基类肥料定点经营牌,规范高毒农药、硝基类肥料定点经营行为。为进一步加强高毒农药的管理,组织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应急、公安、供销等部门,针对我市剧毒(高毒)农药和硝基类肥料定点经营店开展了全面督查,督查发现安全防范措施和技防不足,高毒农药和硝基类肥料管理制度不健全,硝基类肥料定点销售店没有挂牌、安全防范措施和技防不足,农资进、销货台账不规范、农资进销货不健全等问题,进行警告,并按期进行了整改。目前,我市建立剧毒(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店有15家。四是规范我市兽药经营。对我市23家兽药经营店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组织开展兽用抗菌药滥用及非法兽药综合治理行动,加大对假劣兽药的查处力度,对假劣兽药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五是对养殖环节自配料实施监管。检查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共138家次,对规模化养殖场兽药、饲料购进、使用记录情况严格监管,规范落实自配料配方登记备案工作。六是构建放心农业投入品经营和配送网络。要求农资网点购进三证齐全产品,并引导建立以供销系统为主体的县乡村农资连锁配送体系,实行连锁配送网点共有300余家,占我市农业投入品销售门店总数的80%。
3. 规范农资监管平台管理。依托福建省农资监管平台,完成424家农资经营店农资监管平台安装培训和信息录入,全面掌握农资来源和流向,实现了农药、兽药、肥料、种子等农业投入品100%纳入平台管理。
4. 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一是建立了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截至目前共抽检农药样品133批次;肥料样品29批次,检出不合格农药9个,肥料1个,已全部立案查处。二是强化兽药、饲料的监督抽查,开展流通领域和使用领域的饲料抽检5批次,兽药15批次。饲料检出不合格1个,兽药不合格1个,未发现非法添加行为,现已全部立案查处。
(四)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1. 隐患排查和监督抽查。2022年,市本级全年定性抽检农产品数量10806个,检出不合格样品14个,总体合格率为99.87%;全年定量抽检农产品数量800个,检出不合格样品1个,总体合格率为99.86%。对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畜禽屠宰厂、农贸市场、超市100%落实自检制度,其他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00%落实了委托检测工作,检测抽样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 建立常态化巡查。完成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仪器设备的配置和标准化建设,每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备了1-2名监管员,每个村配备村级协管员1名,落实了日常巡查、速测等工作,建立了巡查记录,2021年1月至今已完成农产品定性检测样品31928个。
3. 实时发布信息公告。依托福建省农业信息网、建瓯市农业农村局公众号、各乡镇公示栏等平台不定期的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投入品监管、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目前已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60余次。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
1. 加强执法检查。截至2023年6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部门围绕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屠宰等重点环节开展执法检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350人次,检查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店及农产品生产、储运和流通各环节1685家次,检查发现农资台账填写不规范问题300多次,全部进行了限期整改。通过执法检查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环节和农产品生产、储运、流通环节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 严格依法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落实到位。我市农业执法大队围绕农药、肥料、农产品、种子、动物卫生等生产经营环节,建立了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摸清监管对象底数。2022年承担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能力建设项目,装备一批农业执法装备,基本满足日常监管需要。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制售农资、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兽药、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收购销售屠宰病死动物、注水、私屠滥宰、虚假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伪造冒用“三品标”产品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出重拳、下重手,进行了顶格处理。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检打联动”,监督抽查等措施开展农业综合执法检查工作,2021年至目前为止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5起,其中移送公安案件6起,有效震慑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率达到100%。
3. 加大应急处置。一是建瓯市3年内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未发生因本市生产的农产品造成其他地方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未因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被上级有关部门通报。二是健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定期召开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研判。督导生产经营企业自行做好隐患排查、事故防范、应急报告等工作,严防严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六)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
1. 加大环境监测。一是做好耕地土壤环境类别划分工作。2019年根据《福建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方案》,积极推进我市的耕地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明确三大类别(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的分布、面积及其污染类型。建瓯市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为590135.47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97.19%;安全利用类耕地面积为16948.57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79%;严格管控类耕地面积为103.83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0.02%。耕地土壤主要污染物为铅和镉,存在少量的汞和铬污染,未发现砷污染,推动我市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二是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区试点县工作。2020年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下达的任务,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区建设试点面积16107.2亩,根据实施效果后监测点位的样品检测结果可知项目实施区农产品超标率为5%左右,整体达标率达9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三是做好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工作。每年按照《福建省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省控点土壤+农产品监测点120个,国控点2个土壤+农产品样品的采样和检测工作。
2. 推进标准入户。为促进我市农业由外延式的规模化、科学化向内涵式的标准化、品质化转变,围绕水稻、茶叶、果树、食用菌、畜禽、水产等农作物和农产品制定农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24项,利用现代农业培训班、农民科技田间学校培训、专家巡诊培训、入户宣传等形式开展了农民科学使用农(兽)药、绿色防控技术、健康养殖、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标准入户宣传和培训293次,培训农户9.6万户,标准入户率达到100%。
3. 推广生态防控。一是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技术。推行统防统治技术。已初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市的茶树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技术操作规程,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茶树绿色防控技术系统,示范基地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明显提高,为我市茶叶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22年,我市开展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规模合作组织已经达到9家。建瓯市长隆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瓯市里约植保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瓯市小桥镇利群农机专业合作社等运营实力和成效继续稳步提高。目前全市拥有植保无人机30台、自走式喷雾机30台、电动喷雾器35000台,烟雾机50台。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主要以水稻、茶树病虫害防治为主。截至2023年6月底,统防统治服务总面积为35万亩次,其中: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17万亩次;茶叶病虫害防治面积8万亩,蔬菜10万亩次。加大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出台惠民补助政策、技术和物资补助,对参与农作物统防统治的农户和服务组织给予适当补助,调动了服务组织和农户统防统治的积极性,培育专业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新型经营主体5家,完成统防统治面积30万亩,有效提高了农药使用效率,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提升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保障了农产品生产安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技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农药减量增效助剂等产品和技术,2022年全市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10个,核心示范面积0.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5万亩,有效保障了农产品品质。二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积极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18个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创建,其中茶叶基地6个、蔬菜基地2个、果树基地1个、食用菌基地3个、畜禽养殖基地6个。三是积极推行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兽药使用技术。截至2023年6月,我市防疫高致病性禽流感1184.65万羽次、牛口蹄疫2.18万头次、羊口蹄疫6.96万只次,生猪口蹄疫76.1万头次,鸡新城疫451.64万羽次、小反刍兽疫6.96万头份,应免率100%。四是推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采取农机农艺融合、机械深施、机械追肥、带肥下种等水肥一体技术和有机肥替代减量等技术措施落实配方施肥技术,全市建立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零增长示范点30个,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程应用,辐射面积达到60万亩,亩减化肥8-10千克,取得良好效果。
4. 严格安全认证。一是我市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有序开展:①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个,即北苑贡茶,认证面积105000亩,年产量8000吨。②绿色食品认证共30家企业,其中认证产品茶叶企业12家,面积15987.2亩,年产量2727吨;认证产品竹笋及制品企业8家,面积25552.5亩,年产量17032吨;认证稻米、玉米等粮食产品企业7家,面积6567亩,年产量4669.7吨;认证产品葡萄企业2家,面积334.2亩,年产量424吨;认证产品杨梅企业1家,面积308.1亩,年产量925吨。③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共13家企业,其中认证产品稻谷企业2家,面积945亩,年产量601吨;认证产品葡萄企业1家,面积400亩,年产量400吨;认证产品柑橘企业1家,面积2400亩,年产量3500吨;认证产品小白菜企业1家,面积192亩,年产量1100吨;认证产品茭白企业1家,面积302.1亩,年产量317吨;认证产品生猪企业3家,头数7.95万头,年产量9310吨;认证产品活鸡、鲜鸡蛋企业1家,头数11万羽,年产量330吨;认证产品鳗鲡企业2家,面积312.5亩,年产量500吨。2023年申请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面积80.1万亩,覆盖九个乡(镇)、99个行政村,涉及10018户农户。二是加大“三品一标”产品品牌宣传与推广力度,积极组织建瓯市松清茶业有限公司参加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建瓯市北苑贡茶成功入选2021年度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瓯大米”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福建省建瓯市坡田粮油发展有限公司的坡田大米积极申报福建省名牌农产品。
(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一是建立市、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建立职责任务明确的村级质量安全监管员队伍,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员,218个村级协管员,负责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协助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档案,配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实施标准化生产;协助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和追溯管理,收集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配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和应急处置;完成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建立完善了村级协管员考核体系,对协管员履行监管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奖惩。二是健全动物防疫网络。目前我市已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动物防疫网络。市级层面上有7名畜牧兽医干部,18个乡镇、街道,村级层面上共有218名村级动物防疫员。通过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管理,有效提高了防疫员队伍的战斗力。
2. 强化检测能力建设。 2006年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目前,拥有各类检测仪器设备58台(套),其中,大型检测仪器设备1台(套)。全市14个乡镇都配备了酶抑制速测设备,全市6个有豇豆种植的乡镇配备了胶体金速测设备;建瓯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已于2022年底取得了CMA和CATL的资质认证。
3. 强化执法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落实到位。我市农业执法大队围绕农药、肥料、农产品、种子、动物卫生等生产经营环节,建立了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摸清监管对象底数,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检打联动”,监督抽查等措施开展农业综合执法检查工作,2022年查处各类违法案件51起,立案处理51起,有效震慑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率达到100%。
(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机制
1. 完善工作制度。围绕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收购储运过程监管、包装标识管理等,建立健全了农产品产地管理制度、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农产品收购储运过程监管制度和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制度。
2. 创新工作机制。一是推行社会共治,发挥行业协会和认证机构作用,建立举报奖励制度。二是加强创建工作的宣传,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 “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传授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宣传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规范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知识,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出动人员560人次,悬挂横幅28幅,张贴标语208张,发放宣传资料1.5万份,充分利用乡镇赶墟日组织现场咨询20次,接受咨询4200多人次,举办科技讲座25场,受训2460人次。三是依托福建省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将合格证制度与一品一码追溯制度落实情况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项目申报、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参展、检疫证开证等挂钩,明确在参与这些评选认定以及开证出证时纳入追溯系统是前提条件,且针对畜禽养殖企业,开证前出示追溯(合格证)凭证是必要条件,充分调动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建瓯市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典型经验做法
(一)夯实基础,构建监管格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工作落实情况列入乡镇、部门考核内容,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责任领导、成员单位职责。各行政村确定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负责本村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送和监督,构建“市政府负总责、乡镇有机构、监管到村组、经费有保障、检测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二)源头治理,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名录,全市涉及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畜禽屠宰企业428个、农药经营户424户、兽药经营户23户、饲料经营户23户,全部纳入重点监管名录,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严格落实生产主体质量公开承诺制,生产记录、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屠宰企业产品流向登记等制度,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监管机制,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信息追溯,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为依托,以信息化手段将企业信息、产品信息、生产档案记录等相关信息录入平台,通过平台生成溯源码及标签,消费者通过网站、手机扫描二维码查询获取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逐步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目标。
(三)强化执法,把好准入关口。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清理和整顿农资市场、农资经营门店,重点检查经营证照、购销台账、投入品标签及可追溯档案建立等情况,严防过期失效、发霉变质及假劣农资进入农业生产环节,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为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四)全程监管,筑牢安全屏障。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预警,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果蔬摊点等农药残留抽样检测,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我市农产品定性抽样监测数达31928批次,其中酶抑制速测25987批次,不合格30批次;胶体金速测5941批次,不合格15批次,合格率分别为99.88%和99.75%;农产品定量抽样监测数达2448个,不合格数14个,合格率达99.43%;均未检测出高毒、剧毒、禁止使用的农兽药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非食用物质、食品添加剂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不充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重,特别是新形势下对检疫检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检测中心人手严重缺乏。
2.农产品市场准入环节较为薄弱,和产地准出衔接性较差。
3.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还不够强,诚信经营的意识淡薄,不能主动开展自检和进行生产记录。
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工作方法不够有创新。
四、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巡查检查、风险预警、信息上报、学习培训、考核奖惩等监管制度。完善乡镇专职检测机构人员设立,加强村级农产品安全协管员队伍、企业自检室的建设,形成县、乡、村自上而下三级监管、检测网格化管理体系。投入资金对已有农产品定量检测设备进行升级换代,确保检测工作正常开展。
(二)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定期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农产品生产开展执法检查,把不合格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纳入黑名单管理,严格管理制度。加大对不合格农产品、农事档案建立不全等案件办理力度,遏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三)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准入的规范管理。对上市交易的食用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的要求,倒逼和推动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主动提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从生产源头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开展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行动。豇豆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我市豇豆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一,为进一步强化豇豆农药残留问题攻坚治理,严控豇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下一步我市将继续调查摸底,加强宣传培训指导,加强巡查检查,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检测速测,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严把产地准出关,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管控豇豆常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
(五)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从业者专业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观念,制定相关约束机制,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瓯市人民政府
2023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