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建瓯市人民政府 >  政务公开 >  建瓯动态 >  部门动态
建州临江门码头的故事
2024-11-05 09:31 来源: 作者:黄德钦 责任编辑:龚泉晖 访问量:
  建州临江门码头的故事
  

作者:黄德钦

  

我本建州,文化名城,理学文化,彩线连珠,广度厚度,深度高度。多彩风情,地貌优雅,古城故事,光彩为主。文明成果,脉络光耀。建州,临江门码头百年纪事,文字深沉,讲好建州(建瓯)历史文化故事,风起云行。富沙八闽,芝地清淑。风物闲美,俗尤雅响。

  

-----题记

  

建州临江门码头之“城门洞”

  

20世纪中叶,临江门码头,城墙坚固、雄伟、美丽、壮观,古城门洞,冬暖夏凉。城门洞前顺坡度下有数十台阶;两旁,左有关圣帝庙,右为建瓯特色小吃大肠粿店,店内还兼营各种食品。

  

时逢盛夏,城门洞内,儿童群起的玩耍声,哺乳娘怀抱婴儿的吸奶声,老人乘凉瞌睡时的打鼾声,江西船工、码头脚夫(担排工)喧闹声,城乡商人的穿梭往返脚步声,汇集成临江门码头一片多频率的交响曲;临江门码头,成为人来舟往的商贸集散地。

  

城门洞内四种小吃,盛名临江门一带。左边有春发“特味粿丝仔”。所谓特味,就是卖家特配预先煮好佐料一碗,放在一旁,有来买者,先打一瓢粿丝仔,加上一撮佐料,再灌上热汤,其味独特。左二,老太婆洞内摆小摊,卖“山栆糕”,既酸又甜。其实“山栆糕”是部分山栆、地瓜与乌糖三种食物混合制成的。右边摆有临时“熟地瓜锅”。凌晨,开锅出卖熟地瓜,鲜黄色的地瓜内囊,清甜可口,价格适宜,最适合低层劳动者购买。右二,红糖姜汤小汤丸,甜辣相配,刚被溪水泡湿的搬运工人,喝上一碗,暖身去湿。还有建瓯人爱吃的,肩挑“红糖糍粑”,担子也时常停放在城门洞旁,特别吸引小商小贩光顾。

  

时年,临江门关帝庙,香火旺盛。码头各个派系,都以“义”字当先,敬仰关帝,以示派系兄弟肝胆相照。码头如遇大事,都兴起求关帝爷显灵护佑。正因如此,建瓯民间有说“八城门九关公”是实。

  

相传,有一次,江西帮一货船,行至临江门码头上游集急流、险滩、暗礁于一处的“公鸡滩”,突遇风浪,把不住方向,危机四伏,在险些翻船之时,有一“大蛤蟆”跳上船头,顿时,风平浪静,船只顺利驶出暗礁区,船家为报答“大蛤蟆”搭救之恩,抱来“大蛤蟆”敬放在关帝庙正堂,出资演大戏二天,以示感恩。

  

城门洞外,那成片古老而整洁的吊楼木屋全是店面。有排楼(捎排工、搬运工小憩的场所),竹篙店数间,扁食店、豆浆粉店、小菜馆、裁缝店。在靠右角落,还有3间小鸦片馆,等等。凌晨,临江门城门洞外,一排排木屋顶端上的烟囱,冒出那股淡青色的炊烟,绕过长空,盘旋而上,仿佛正向勤劳的船工们招手,预示着一天作业开始。

  

建州临江门码头之“城楼”

  

临江门码头的城楼,位于城门洞顶端。经战乱的洗礼,在20世纪50年代,洞顶城楼已遭损坏,但仍有部分殿堂尚在。从城门洞右拐,沿打石街方向,上数十台阶就至城楼。

  

旧城楼,红门漆甲,气势轩昂,中堂设有神像,供奉三圣公王及九十九位太保,香火旺盛。下廊一排木屋,木屋里,设有休闲厅堂。厅堂内,置有小戏台,台下有数排并列竹眠椅,它可供码头工人小憩。夏日,建瓯民间艺人的木偶戏,时常在台上表演,演出的幕剧有《薛仁贵征东》。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每逢三圣公王、九十九位太保神诞,聘请戏班,演出大戏等等,热闹非常。

  

你若站在城楼,俯仰之间,可见临江门蓝天绿水,能一目了然全景;眺望城南,铁狮峰和善见塔,巍然屹立。术家传说,城南文笔山,如若猛虎,溪西诸山,如若队羊,欲其不为伤,故设文殊坐骑铁狮以镇之。铁狮峰,因而得名。群山如大开鹏翅,纵广十里许。城楼,虽不很壮观,但仍不惜古色古香之味;建瓯解放后,曾为水上街政府、水上派出所驻地,用来管理水上居民,维持水上活动秩序,设有高音播音室,发布各类通知,行使水上商务及水上管理日常之责事项等等。

  

建州临江门码头之千舟帆影

  

20世纪40年代,临江门码头,昔日之商贸繁荣,为建瓯之首。鼎盛之时,日停船舶近千艘之多;上自大洲口开始,下至通济门水域,船艘排列成长龙,长达3公里,货物日吞吐量达数百吨之多,江西、浙江,福建“下四府”即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商客,都云集建州。

  

临江门溪面,通常上停靠着船只,分别有:江西货船三五百余艘(主要停靠在临江门水域),福州货船一二百艘(主要停靠在通济门水域),浦城、水吉货船近百艘(主要停靠在大洲口水域)。此外还有名叫“鸡牯仔船”的小木船、装柴火的“柴船”,装木炭的“炭船”,以及郊区进城装粪的“粪船”、福州定居建瓯渔民的打鱼船,江西河口人的捕鱼鸬鹚排,等等,都依岸停靠。临江门码头,实属当时建宁府第一大码头。

  

江西船是临江门码头主流船帮,可称为船帮老大。江西船帮撑的是大货船,船体是樟杂木结构制作成的,整条船都比较笨重,船底结构是平底的。平底船的特点是便于在浅水航行;装载量10吨,有时超载达20吨,船工2人,不带家眷。主航往返临江门溪河上游水域,航线直通江、浙一带,主要装载运来江西省及中转沿线的各类货物,和浙江一带的稻谷,大豆、布匹等。

  

福州船帮撑的也是大货船,但是,船体轻便灵活,船底结构是尖圆形。尖圆形船底便于在深海航行。船工带有家眷,船头设一铁皮制成的炉灶,方便一家日常蒸饭煮菜。货船载重量可达10吨至20吨。主航往返于福州至临江门河道下游水域,运来食盐、红橘、蚬子、海蜇皮、虾米、海带、带鱼鲞等海产品。货物直通南平、福州一线。

  

浦城船帮,撑的是中型货船,载重量只限5吨,船体轻便、灵活,船上不带眷属,绝大多数船只是装运粮食为主,运来浦城盛名的大米稻谷类等,通过临江门码头,中转延平、闽清、福州、连江等地。浦城船帮后期,有部分船工,因慕建州地灵人杰,商贸发达,土地肥沃,田园富饶,全家迁移建瓯,建家立业,长居临江门一带。

  

建瓯乡村的地方小帆船,它们带来了农村中的各种土特产及松柴块和杂柴,运去了城市中的农家肥“粪便”。由农村从溪面转运进来的竹排、杉木排,长长地并列在临江门码头的河床上,待中转运到延平、福州各地。

  

凌晨四时,临江门溪畔就迎来了奔忙中生活着的人群,他们借着夜光,或烧起堆火,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劳作,最为辛劳的“脚夫”(建瓯人通称:担脚柴),手提扁担绳索,等待着雇主的召唤,江西河口船老大,点头哈腰地学着疑是非是的建瓯话,在与建瓯的旧老板或新雇主商谈着货价和交易事项;等待中,要乘船去延平(现南平)的乘客与商人,提着小件行李,在物色着自己认为诚实的船主。

  

本地精明的小贩,踏着晨光雾色,有的手提着竹筛子,盛着建瓯既经济又实惠的光饼、肉饼、油条、油煎早、麻仔糕、麦芽糖、花生糖,穿梭在人群中,吆喝着、叫卖着;有的肩挑着具有建瓯特色的小吃“铿铿仔粉”、粿包、九重粿、粿丝仔、大肠粿、“橄榄仔粿”、糯米团、肉糕、金魁饼、老爸饼、虎皮糕、三层糕、雪糕等等,在溪坪中沿途叫卖,他们叫卖声、吆喝声,为临江门码头繁荣的景象增添了生动的乐感。

  

当时临江门码头,各大商品基本上掌握在江西籍大商贾手中。建瓯的粮食、茶叶、布匹、印染、医药、酒业、栈行、鞭炮、缝纫、水上运输等主要工商业和运输业的大老板许多都是江西籍人。


    

作者简介:黄德钦,81岁,建瓯市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俗研究会会员,曾在学习强国平台、海峡两岸论坛,福建省、地市,市刊物发表数十篇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欢迎关注建瓯市政府微信公众号“建瓯政
务”,随时在手机上关注本站更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