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市乡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乡愁核心产业(板鸭、手剥笋)规模效益,经研究同意,现将《建瓯市乡愁产业(板鸭、手剥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建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1月2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建瓯市乡愁产业(板鸭、手剥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乡愁产业(板鸭、手剥笋)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规模效益,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传承乡土文化为根本,深挖板鸭、手剥笋承载的传统制作技艺、民间食俗记忆,彰显地方人文底蕴,使其成为乡愁情感纽带。秉持绿色生态理念,立足创新赋能,严选产地食材、严控加工环节,在产品形态、口味、包装等方面革新。借助营销多元拓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提升知名度。依托协同联动,串起“农户+合作社+企业”利益链。融合乡村文旅,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将板鸭与手剥笋产业打造成兼具经济与文化价值、凝聚乡土情怀的特色支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二、基本原则
1. 文化传承原则。珍视板鸭、手剥笋背后制作工艺、食俗等文化精髓,保护传统腌制、剥笋技法与民间故事,让古老工艺延续,使产品成为乡愁文化“活化石”,强化地方文化烙印。
2. 生态优先原则。聚焦原料产地生态,选天然水域养鸭、绿色竹林采笋,加工严守环保、质量标准,禁用有害物,确保产品“从田间到舌尖”全程绿色,契合可持续与健康消费需求。
3. 品质至上原则。把控板鸭选料、腌制时长、火候,手剥笋采摘时机、保鲜处理等环节,建立严格质检体系,以优质口感、质地赢口碑,树精品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4. 创新驱动原则。产品端,推新口味、便携包装、组合礼盒;营销上,用直播、办“笋竹节”“板鸭美食周”等活动,拓展消费场景,添产业活力与热度。
5. 协同发展原则。对内,强化农户、合作社、企业分工协作,保障原料供应、加工效率、销售渠道;对外,联动乡村文旅,设观光工坊、农事体验,融合文创,多产业共促乡村振兴。
三、目标任务
(一)短期目标(1—2年)
1. 优化手剥笋和板鸭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合格率达到90%以上。
2. 初步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在手剥笋和板鸭的包装设计上融入乡愁元素,提高品牌辨识度。
3. 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使线上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达到20%。
(二)中期目标(3—5年)
1. 扩大生产规模,手剥笋和板鸭的年产量分别增长30%和20%,满足市场需求。
2. 完善品牌建设,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乡愁美食品牌,在目标市场的品牌认知度达到60%。
3. 加强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开发与手剥笋、板鸭相关的旅游体验项目和文化产品。
(三)长期目标(6—10年)
1. 将手剥笋、板鸭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繁荣。
2. 构建完整的乡愁产业体系,使手剥笋和板鸭成为代表当地乡愁文化的标志性产品,在全国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重点任务
(一)产品提升
1. 品质把控升级。建立竹笋和鸭子的优质原材料供应基地,把控原料端,选优质鸭种、生态竹林笋材,采用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法,规范养殖种植标准,保证原材料的品质。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技术,监控加工全程,设质量检测实验室,严检农残、添加剂等,引入溯源系统,以优质产品赢市场信赖,确保手剥笋和板鸭的质量安全和口感稳定。
2. 创新产品开发。研发新口味的手剥笋和板鸭,如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的时尚口味和针对特殊消费群体的健康口味。开发衍生产品,推出便携小包装板鸭、多口味手剥笋,组合“板鸭+手剥笋”礼盒,融入地方特色文创,设计联名款包装,拓展消费场景,满足不同消费场景的需求。
(二)品牌建设
1. 文化深耕与传承。深入挖掘手剥笋和板鸭背后的乡愁故事、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品牌文化中。通过与当地文化机构合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为品牌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板鸭、手剥笋传统制作工艺,如板鸭古方腌制、手剥笋秘制调味,申报非遗保护,建设民俗文化馆展示历史渊源、民间食俗,编撰乡土故事集,赋予产品文化灵魂,强化乡愁印记。
2. 品牌塑造与推广。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和乡愁情感的品牌标志、包装和宣传口号。突出产品的手工制作、传统工艺和地方风味等特点,打造一个能够唤起消费者乡愁记忆的品牌形象。利用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包括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与旅游景点、酒店、民宿等合作,开展品牌推广活动,提高品牌曝光度。
(三)营销拓展
1. 线上线下营销。加强电商平台运营,优化产品页面,提高用户体验。线上利用直播、短视频带货,电商平台设“乡愁特产专区”、电商直播、促销活动、会员制度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和购买行为,精准营销;线下拓展销售渠道,与大型超市、连锁特产店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参加国内外的食品展销会、农产品交易会、办美食节、农博会展销,设乡村体验店,开发观光工厂,展示和推广手剥笋和板鸭产品,打造沉浸式消费。在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等地开设专卖店或专柜,提高产品的线下铺货率。
2. 营销多元拓展。开发以手剥笋和板鸭制作体验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如竹笋采摘、板鸭腌制体验等。将手剥笋和板鸭加工企业打造成工业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参观。推出旅游纪念品和特色伴手礼,将手剥笋和板鸭与当地旅游产业紧密结合。
(四)产业融合
1. 产业协同联动。鼓励农民种植优质竹笋品种和养殖适合制作板鸭的肉鸭品种,以农户供原料、合作社统筹、企业深加工模式,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紧密利益链。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保障原材料供应,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对接乡村文旅,设计美食主题旅游路线,与当地旅游线路相结合,将手剥笋和板鸭品尝纳入旅游行程中。举办美食节、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以手剥笋和板鸭为核心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2. 与文化产业融合。出版与手剥笋、板鸭相关的书籍、画册,拍摄纪录片、微电影等,传播乡愁文化。举办手剥笋和板鸭文化研讨会、美食论坛等活动,提升产业的文化内涵。
五、保障措施
1. 政策扶持护航。大力扶持农户养殖、种植,助其更新设备、改良品种;对加工企业,激励扩大规模、技术升级;出台质量、环保标准规范,护航产业健康、有序前行。
2. 技术革新助力。与科研院校合作,攻克保鲜、风味留存难题,优化板鸭腌制、手剥笋加工流程;开展农技培训,提升农户种养殖水平,以科技赋能提品质、降成本、增效益。
3. 人才支撑添劲。吸引食品加工、营销等专业人才投身,培育本地“新农人”,传承老手艺同时掌握电商运营等新技能,为产业持续发展蓄足人力。
4. 品牌塑造铸魂。统一产品标识、包装,讲好乡愁故事,凸显地方特色;利用媒体、展会推介,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市场辨识度与竞争力。
5. 金融服务托底。金融机构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放宽抵押要求,为从业者供资金周转支持。